您的位置 :首页>>阳光平台>>总务工作>>>>阅览文章

咀嚼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三味

发表日期:2011/4/29 12:41:17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372位读者读过

咀嚼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三味

49,天朗气清,怀着学习者的仰慕之情和朝圣者的虔诚之心,我到达了被誉为“课改的小岗村”的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这座学校创办于2001年,十年磨一剑,她的课改狂旋风飙突进,创造了应试教育的神话,并且完美的突破了与素质教育结合的两难选择,成为皖南一颗耀眼的课改之星。因此,到这个地方来学习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我一起来的还有许多本校同行。

一、走马铜都,一路风景!

场景1.生生不息的课堂

路过教室的时候,正在上课。课堂鸦雀无声,每一个班的学生都在自研。当我驻足观察学生时,学生个个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似乎我们并不存在。教室前后是广阔的黑板,相对的两个课桌中间还有一块小黑板。全班分为四组,每组10人,课桌和我们略有不同,更像教师的办公桌,里面放着一些学习用品和饮料等物品。班级文化丰富多样,墙上桌上有学生个人的作品、照片、文章等等,还有默写的英语单词……

既然是双语学校,就听一节英语课吧。我停下脚步,欣赏着学生英语课上的精彩展示。学生在展示中充满自信,落落大方,语调高亢,不紧不慢,课堂始终回荡着笑声。小组长的主持老练沉稳,语句流畅。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相互纠错。让我惊奇的是学生居然能套用英文歌曲的曲调将各个段落唱出来!有的唱得很好听,有的唱得虽然不够优美,声音却大胆自然。学生读啊,唱啊,笑啊,鼓掌啊,好不热闹,好不开心。在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能不快乐吗?在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能学不到东西吗?在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的品格能不长进吗?

教师却讲得很少很少,我只看到英语教师对各组的表现稍稍点评了一下,鼓励了一句。寥寥数语,一节课戛然而止。这一节课和我们的传统课真是有天壤之别。它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模式。学生成为课堂和时间的主人,学生是表演者、展示者,教师只是个评价者、观察者。

我看见:学生的导学稿好大,3K的,正反面都有,内容设计贴近生活,简单容易。我想,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导学稿上吧。学生按照导学稿的要求和思路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导”字。

场景2.字字玑珠的讲座

给我们讲述铜都双语学校课改历程和感悟的是汪副校长。他的飘飘长发给人以潇洒不羁的印象,铿锵有力的话语折射着他对课改的信念和强烈的幸福感。

感受1:在学习和反思中索求发展

铜都双语学校为求得自己在民办教育中的一席之地,走南闯北,寻东找西;曾经向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名校甚至不远千里到内蒙古的一些学校去求取真经。业精于勤,如今走在课改的路上,他们更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借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也是每天反思。世界上最可怕的人莫过于在思考的人。我想,他们还会进步。

感受2:植根于心的统一的课改价值观

一般人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个人生活舒适一些,钱多一点钱少一点没关系;还有一种是苦一些没关系,但要有个人价值。铜都双语学校选择了后者。汪副校长说的很好,课改痛在何处,就是难以形成全校统一的课改价值观。确实,形成统一的课改价值观不仅是课改得以实施的前提,也是课改得以发展深入的关键,更是取得课改实效的助推器。如果没有形成统一的课改价值观,就不会有课改的模式、制度与评价体系和各个环节的标准。而要形成统一的课改价值观必须“洗脑”,从而完成课改从理念到观念到方案到纲领再到行为的这样一系列的转变。仅仅一鳞半爪的从技术层面学习模式和聆听只言片语的经验,只能是花拳绣腿,收效甚微。“课改之初必须完全打碎传统教学模式,等到了课改的中间期,暴露了许多问题后,再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这真是语出惊人,字字玑珠。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矫枉过正的问题,只有真正搞过课改的人才有这样的真知灼见。

感受3:细节是成功之母

铜都双语学校的三模五环六度的模式涵盖着各个方面。仅就课程而言,不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不论是研训课、活动课、德育课;也不论是展示课型、训练课型、培辅课型等,都有让人钦佩的评价细则、模块。总之,做每一件事都有标准,而且学生有学生的标准,教师有教师的标准,这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教师的备课也要搞出个三六九来,甚至一张普通的导学稿也是一个有着学生的易错点、联想点、启情点,激活学生思维张力的绿色方案。

难道这样做他们就不累吗?汪副校长回答说,他们确实忙碌,但不觉得累。是啊!我们平常人的累是心累,只要心无挂碍,处处都是天堂。

在初中部的墙上,我看到了这样的宣传标语:“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而之前我只听到许多专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教师万能论的神话。一字之差的细节,让我感到铜都双语学校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和对学生的以人为本的真诚。读来让人感动。

感受4:自信源于实力

铜都双语学校犹如是赫淮斯托斯打造下的课改精品,熠熠生辉。我喜欢汪副校长讲得那一句颇为张狂的话:“你要中考、高考成绩吗?我给你,你要学生的发展素质吗?我也给你。不要拿中考、高考吓唬学生,中考、高考算什么?”他讲这句不低调的话是有底气的。的确,这几年来,不论是文化成绩,还是体育、实验、学生作品与才艺,铜都双语学校都是一路凯歌。不惟教师自信,学生也自信,看他们上课的那一头神气,那一目中无人的淡然表情,就说明他们自认为很有实力,黄袍加身。课改让人幸福,让人自信,在铜都双语学校我算看到了。

场景3.孜孜不倦的备课

有幸实地考察了铜都双语学校教师的备课,教师们在制定的地点或批阅试卷,或打印底稿,或小声交流研讨,或写教学反思……。他们语数外的教师每天下午都在此闭关备课。没想到,他们的备课工作竟如此之实。进门时,看到汪副校长在审核一位新教师编写的《核舟记》一课的导学稿。导学稿在一般教师看来已经是编地不错的了,但在汪副校长的眼里这份导学稿不合格,如果拿到课堂上去上课,被督评组发现,将要扣10﹪的工资。他说,要想让学生的成绩多收三五斗,就要有这样的一股风!

接着,他给这位教师讲出了《核舟记》这课关键的能力培养点是赏析核舟的外观之美与本课语言表达的流畅之美。着实让人折服。

二、比照本校,路在何方?

谈起我校课改已吹打三年,临摹数家,虽有“三自”品牌招式,小有成绩,然始终未能自成一体。观其根本,有如下几个原因:

1.缺乏课改的原生动力

古人云:“穷则变”,兵法也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反观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铜都双语学校等义务教育的学校无不是破釜沉舟得来的天下。我们缺乏此一背景,难有创业雄心,我们也沉溺于小富即安。

2.仅仅学习其技术、经验与模式层面

不能否认,技术、经验与模式异常宝贵,而且我们首先也只能从这里开始学,但更重要的是课改的理念、观念和思想这一深入骨髓的将贯穿于课改始终的红线的东西,精神的东西。技术、经验与模式与此相比只能是小道。(虽小道,必有可观,因此,我们又取得了微薄成绩。)技术、经验与模式的学习不可偏废,理应长期坚守。当然,我们不需要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

3.缺乏课改的恒久之心

课改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没有人随随便便就可以胜出,也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成功。只有抱定宗旨,一以贯之,才有可能获胜。我校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一颗恒久之心。对我们这类学校而言,有恒久之心则进,无恒久之心则退。

以上第1点不能学,第2、第3两点我们可以实施。下面就从学习其技术、经验与模式层面来浅谈怎么办。

1.导学案编制

导学案的编制和集体备课,教师皆曰可学。我认为导学案的编制要有三个模块,一是基础题,不宜太难,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知识,训练题量可以适度增加。二是每一个导学案上要设置1~2个有价值的能力提升的题目,这类问题的设问要精巧,具有可探究性,尽量生活化。要有易错点、联想点、启情点的题目形式呈现。三是反馈训练,当堂时间有限,题量不宜过多,突出教学重点。铜都双语学校是自研自探”“互动合作”“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的固定模式。)

2.集体备课

铜都双语学校的语数外每天下午备课,与我校校情不合,我们无需完全套用。但我校集体备课时间较少,次数较少,应增加。行政应同时参与备课,初稿上交教务处审核,然后付梓印刷。

3.班级文化建设

我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已有可观。但真正的文化是需要时间积淀的,因此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更像是一种短期的舆论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桌面上可以贴学生的照片、作品,这样防止了学生的乱写乱画,有增添了美感,还有文化味。教室的外墙可以贴默写的文字和题目解读、作品欣赏等内容,有学生自己定期展示更换。详情请见《铜都双语学校关于班级文化创建之显性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诚然,人无完人,瓜无滚圆,铜都双语学校也不可能完美,例如,其学生的休息时间缺乏绿色理念,让学生有一定的闲暇和个人爱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是一只隐形的手,不能因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弱化教师的地位,一部精彩的影片,导演的作用不能忘记。我们无权班门弄斧地评论一个成功者。我们的缺点更多。

妄言妄听,以上本人是去铜都双语学校学习的一管之见,是为观后感。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