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校园资讯>>校内新闻>>>>阅览文章

教育教学案例示范

发表日期:2009/3/25 13:47:3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095位读者读过

我帮妈妈洗一次……

南京市宝善街小学  李婷

                

 

【引   言】

    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三十几年来,除少数民族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家庭往往是六个大人带一个孩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呵护也日益加倍。往往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早晨起来早餐已经放在桌上,上学放学有人接送,家务活很少插手,甚至连学校的值日生都会有家长代做……代劳多了,很多孩子也习惯成自然,只懂得接受家长的厚爱,不知感恩。由此引发了我让学生体会妈妈的爱的想法,结合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一次“我帮妈妈洗一次……”的活动。

【提炼主题】

通过孩子帮助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直接为妈妈真情服务一次,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感恩母亲。

【案例描述】

一、六件实事,任选一件

在教了《父母的疼爱》一课后,我把这个活动的题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决定帮妈妈洗一次什么?最后讨论出六件具体实事,分别是“我帮妈妈洗一次脚”、 “洗一次脸”、 “洗一次头”、 “洗一次衣服”、 “洗一次碗”、 “洗一次菜”。希望各小组尽量在一周内完成这项活动:六件实事,任选一件;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推迟或变通一下。第二周上课时,我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完成活动的情况。

二、小组交流,难忘镜头

我先参加了“洗碗组”的小组交流会。

这小组的6人都是男生,平时从来不曾洗过碗。组长先汇报:“我妈妈以前从来不让我洗,上周五晚上我抢着洗碗,妈妈还说我是‘做秀’……我不服,偏要洗,才得到机会。结果,手上滑溜溜的,碗怎么也洗不干净,原来忘记放洗洁精了,后来在妈妈的指导下,放了洗洁精才洗干净。”组员2接着汇报:“正相反,我把洗洁精放得太多了,结果用了五盆水,才冲干净……”组员3插话:“妈妈说我洗得太慢了……”组员4说:“洗碗,看起来怪简单的,可轮到自己洗,想要洗得又快又干净还真不容易呢!”……

我又相继旁听了“洗菜组” 与“洗衣组”的小组汇报,趣闻也不少。如“洗菜组”的小桐同学说:“……我想当然地快速洗菜,结果洗了三遍,青菜头里面还藏着泥巴,原来,洗青菜要将菜泡在水里一段时间,泥化了才好洗……”;“洗衣组”的小亮说:“妈妈只让我洗两双袜子,结果我没问妈妈自己拿个盆就洗,结果是用洗菜盆洗的袜子……”;“洗衣组”的小兰汇报:我用洗衣机偷偷帮妈妈洗了外套和白衬衣,结果白衬衫被染蓝了,晚上妈妈回来还说我是‘越帮越忙’呢!”……

三、大组汇报,精彩“回放”

接着,我让各小组推选代表参加大组(即向全班)汇报,精彩的发言还真不少呢!

A同学说:“上周老师一布置完这个题目,晚上我就开始行动了,可惜妈妈那天晚上加班,我一直等到十点钟都没回来,只好很失望地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跟妈妈约好,让她晚上一定回来吃晚饭,不要加班。晚上妈妈回来后,我就盼着赶快吃完晚饭。好不容易到了洗漱时间,妈妈刚准备拿洗脚盆,我就冲了过去,一把把盆给抢了过来。妈妈看我抢盆感觉很奇怪,我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先倒了点冷水,又倒了半盆热水,还用手搅了搅,觉得温度刚刚好,就端了出来。妈妈看见了,笑着对爸爸说:‘哟,儿子今天真勤快,是不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没等妈妈把话说完,就把她拉到了小板凳上,让她坐好,很认真地对她说:‘妈妈,今天我来帮你洗一次脚。’妈妈一听楞住了。然后很开心地说:‘我自己来吧,你帮妈妈把水打好就行了。’我说不行,妈妈只好乖乖地坐好,两只脚都不知道怎么放了。我把妈妈的脚轻轻放在温水里,用手摩擦着她的双脚。妈妈的两只脚很小,和我的差不多;不过,妈妈的脚有点粗糙,又有裂口了,不像我的脚那么柔软。当我用干毛巾把妈妈的脚轻轻擦干时,我发现妈妈的脸红扑扑的,笑眯眯的,就像一朵盛开的大菊花,妈妈还狠狠地亲了我一下,高兴地说:‘好儿子,妈妈没有白疼你!’后来,爸爸有些妒忌,为了安慰他,我帮爸爸也洗了一次脚,爸爸也很开心。我只帮他们洗了一次脚,可他们都很激动,这个星期以来他俩的心情一直很好,以后我可要多帮妈妈做事呀!”听到A同学的动情汇报,我与同学们拍红了巴掌。“不过,下次我打算用零花钱给妈妈送一只治脚底裂口的软膏药。”“哗——”掌声再次回响在整个教室。

是呀,父母对于孩子总是不求回报,正如孟郊诗中所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孩子虽然只为父母做了一件小事,却让做父母的长时间倍感欣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B同学的发言也很感动人,她说:“我们组的活动是帮妈妈洗一次头。那天,我跟妈妈说要帮她洗头发,妈妈先以为我是在闹着玩的,不愿意,见我真的要帮她洗头发了,又说我洗不干净;后来,我又一连说了一大堆好话,她才勉强愿意让我洗。我回忆起妈妈给我洗头的情景,学着她的样子,弯曲着手指,轻轻地抓挠着头皮,我这才发现:妈妈长了好多根白头发啦,里面有不少根可能都是为我操心劳神长出来的,好心疼呀!洗完头,我发现妈妈好像都站不稳了,原来妈妈怕我够不着洗头,一直都是半蹲在那儿的,由于我的笨手笨脚,洗了半个多小时才把她的头发洗好,妈妈就一直半蹲了半个多小时,难怪站不稳了。连这样的细节妈妈都在为我考虑,我真有点不好意思……”

可不是吗,妈妈对子女的心是最细的,而对自己的心却往往是最粗的了。

四、没有关系,下次再做

其他组的代表也都热烈地分别和大家分享着“感恩妈妈”的体验,可是有一位同学却很安静,既不在小组发言,也不在全班交流,我很奇怪,下课后我把她留了下来,问她为什么不参加大家的讨论,她很沮丧地说:“我要帮妈妈洗脸可她不让,还说看你闲的,没事学习去;我现在还没老,自己能洗;等我老了,不能洗的时侯,你再给我洗。这次活动我没完成,所以没法说。”我连忙安慰她:“没有关系,可能你妈妈还有些不习惯,下次你再试试看,只要你有这份孝心,你妈妈就会很开心的。”

……

五、特殊孩子,个别关照

活动前,我就了解到:本班有两位特殊孩子,一位男孩的妈妈前年因病去世了,他现在只有爸爸了。我个别关照他,帮爸爸洗一次,内容可另选。结果他选的是:我帮爸爸擦一次背。他的汇报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我感动:“……以前,总是爸爸帮我擦背,上周日,我坚持帮爸爸擦了一次背,爸爸又做爹、又做妈,待我特好,我使出了吃奶的劲,给他擦背……想不到,爸爸感动地都掉泪了……”听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大声说出了我的感受:“真是个孝顺的好儿子!”

还有一位小女孩妈妈跟爸爸离婚了,孩子判给了爸爸,妈妈又再婚了。她生怕别人问起她的妈妈,我特地关照她,帮奶奶做一件小事也行;又单独跟她所在的组长说,让她以一篇日记的形式汇报,直接交给老师就行了,不用在小组交流了。

【案例反思】

一、换位体验的感觉真妙

我们认为:让孩子为妈妈做一件实事,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换位体验到妈妈的辛劳。他们在为母亲付出的过程当中,会感受到母亲疼爱子女的深情,能体会到母亲平时对自己的深切关心,更能感受到母亲日夜关怀子女的真爱,进而懂得孝敬母亲的真谛,使学生真正懂得做个好儿女、懂得真诚回报、懂得行动感恩。

二、自我教育的方式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本班“为母亲洗一次”的活动只是我们教育活动的起点,以后还要不断地拓展。我们引导学生能够在主动地践行体验中,得到新认识,建构新认知,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体验——认识——感悟的教育过程中获得的自我的教育,才是有高效的。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主体验,并结合实践,通过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得到自我感悟,这样的教育才会给学生最深的体验,并在切身体验的认知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

三、持之以恒的行动最好

开放式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洗一次”、“做一次”就能完成的,它只是起点,还要向着“洗多次”、“做多次”,“自觉洗”、“自觉做”,“长期做”、“真诚做”而拓展延伸。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儿女们“持之以恒”感恩母爱的行动最好。这项活动是上学期搞的,至今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最近,我做了一次调查反馈,半年来,几乎每个学生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洗了多次”或“做了多次”,孝敬与感恩父母、长辈的言行越来越“蔚然成风”了。

 

 

丢失了钥匙的男孩

 

鼓楼区琅琊路小学 梁俊杰

 

 

新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看到他们乖乖的模样,心里一阵高兴。开学的自我介绍进行得十分顺利,由于我对每一个孩子都加以一到两句的褒奖,被夸奖的孩子不禁喜笑颜开。(背景)

到了统计在校就餐人数的时候了,我请所有需要在校就餐的同学起立,孩子们很配合,于是我又请他们报一下自己的名字,以便记录。“王天、沈宁……”孩子们报过自己的名字,又依次坐下,整个教室里井然有序。

“小文……”我正在寻找这个名字的时候,教室里却一下子喧哗起来了。(冲突)

“发生了什么事?”我很诧异。抬头一看,班上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正“横眉冷对”着刚报完名字的小文,胆子大些的甚至指着他说:“你不许在学校就餐!”“我们不要你在学校就餐!”此时的小文愣愣地看着大家,又看了看我。其他孩子仍然沉浸在他们的义愤填膺当中,并没有人注意到我正在悄悄地关注这一切。

我没有说话,我看见小文傻傻地站着,说不上可怜,也说不上孤立无援。因为他的眼中似乎并没有想要求援。

我仔细观察他:圆圆的脑袋上渗出密密的汗珠,时不时拿小手一抹,胖胖的身体晃来晃去,一双小眼睛总是在骨碌骨碌地转———看得出来,平时很可能是个淘气的孩子。(细节描写)

看来,我得为这场争执喊声暂停了,因为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对小文如此不满。

“你想在学校就餐,是吗?”我轻声问道,“是的,因为……因为我家住得远,我婆婆又没空来接我。”他笑眯眯地回答我,丝毫看不出同学的反应跟他有关。我点点头。

“你们认为有问题吗?”我转身问其他同学。“当然有!”“他不能在学校吃饭!”“……”教室里又一次喧闹起来,我不得不再次组织教学。

“我可以知道原因吗?”我询问道。话音刚落,眼前的情景让我又一次惊讶———全班除小文以外的同学几乎都把自己的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对学生个人情况的调查了解)

在我的询问之下,我终于了解到一系列关于这个孩子表现的相关情况:他几乎欺负过全班每一位同学,尤其是女生受害更多;他拿过十位左右同学的东西,这些东西最终多以“死无全尸”而告终;他曾经把吃下的饭又吐出来放到同学面前,看到同学恶心难受的样子,他哈哈大笑;他也曾在课堂上捣乱,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听着孩子们一条又一条“控诉”,我被震惊了。我的震惊不是因为他的顽劣,他们的话只不过证实了我的猜想而已;我的震惊来源于孩子们的“团结”———他们正在团结一心地把一个原属于集体的成员往外拒绝、再拒绝。(思考和议论)

而小文如同一个丢失了钥匙的孩子———回家,走进家门已经成为一种奢望。因为家里没有丝毫的温暖、期盼,有的只是斥责、敌视。

(点题)

我感到心痛。但是,我更深深知道,此时此刻,如果我利用教师的权威作出任何决定———让他留下或是不留下,势必会伤害到其中一方。我想留下他,但必须在大家同意的情况下,否则,即使小文进了“家门”,却仍然是个过客。我决定冷处理一下。

于是,我请他坐下,开始继续登记其他孩子的名字。

前任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小文的家庭情况很特殊:孩子入学前,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孩子随母亲跟外公外婆一起住。外公外婆十分宠溺孩子,平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够重视,当孩子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时,不管情况如何就一味指责其他孩子,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教师处理的不满意。二年级时,父母复婚。但两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分歧较大,父亲比较严格,在公司有一定地位,因而在自身和孩子身上表现出优越感。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不系统,要么不管,要么狠狠揍一顿。(家庭背景的调查)

我决定先和小文谈谈。

我先问了他一些关于开学新体验的问题,他的眼中没有半点对陌生人的戒备。交谈中,我发现他和其他孩子确实有不同之处:和我说话时,没有一分钟能安静地交流,而是不停地抓耳挠腮,表情极其丰富。(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该生行为特征)

我就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和他交换了意见,他向我表达了想在学校就餐的意愿。

“可是,同学们对于你在校就餐都感到害怕呢!”我没有说“讨厌”,而是用了“害怕”。

他一愣,说:“我不打他们。”

“你打过他们吗?”

“打过。不过又不是很重。”

“那么如果你吃饭时,又把饭吐出来,放在我面前,我也会受不了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哎呀!”他一脸不好意思的样子,“我不会啦!那时小,不懂事。”

听他小大人一样的话,我忍不住想笑:“这么说来,现在是长大了?”

“嗯,再说那次的菜我实在不想吃,才吐出来的。”

“噢。”听了这话,我有点高兴,看来他并不是真的想捣乱,只是缺乏沟通而已。

最后,我很认真地对他说:“老师很相信你,也很愿意留下你,每天和你共进午餐。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你必须要让大家信任你才行。你愿意努力吗?”(给以信任)

“啊?!”他似乎有点失望,又有点不知所措。

“放心!”我拍着他的肩膀说:“我们都会帮助你的。”

他半信半疑地点点头。

晨会课上,我对大家说,小文有话想对大家说。

他迟疑着站起来,说:“我想留在学校就餐,我以后不打你们了。也不做恶心的事了。”我赞许地朝他点了点头。

我看到大家一副不信任小文的样子。这也难怪,一下子要扭转他在大家心中的形象还真是不容易。

“所以,请大家放心,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小朋友的选择;也同时会保障每一个小朋友在校就餐期间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我保证!”说着,我举起了自己的手:“我同意给小文一个机会。”

一个、两个,小手渐渐多了起来。小文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但我知道,这仅仅是孩子们出于对我的信任罢了。之后,我找到小文,告诉他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应当在学校享受同等的待遇。———

“就像我们大家都有选择是否在校就餐的权利,也有在校安全、愉快就餐,不受他人打扰的权利,对吗?”我接着说。

听了这话,他点了点头。

之后,我跟小文约定:

1.中午就餐必须依照规定来做;

2.实在不喜欢的饭菜可以告诉老师,适当少吃一点,但不能浪费;

3.每天中午为同学服务一次,送餐具。

几周后,我得知他和其他孩子们快乐地游戏时,我知道:他找到回家的钥匙了。我真为他高兴。

反思这件事时,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由于这个孩子太过调皮,经常在学校惹是生非,受到老师的批评不少,所以对上学也没有什么兴趣。同学也不喜欢他,平时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没人管,倒也落得自在。他的问题让我想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庭的问题。”

于是,我告诉家长孩子最近有了进步,建议他们多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多为集体做贡献;如方便的话,给孩子一本行为记录本,每天让孩子或老师记录一天中有代表性的实践,好人好事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不好的表现要件件仔细分析,鼓励孩子要每天进步一点点。

同时,我建议家庭成员之间也能经常互相沟通,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时能够互相体谅,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的家庭氛围。

之后,我和小文每隔一周交谈一次,了解他的学习生活。他常常不是这有问题,就是那有问题,但每次都能饶有兴趣地和我探讨一下事件中他的内心活动。

在整个交往的过程中,我充分对小文表示了同感,让他感受到我对他行为的接纳与理解,从而让他敞开心扉坦白地向我表达心向。他的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希望用自己的行为让父母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从而淡化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矛盾,以维持家庭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学校里由于缺少优势,不容易引起老师注意,干脆做个“反面典型”。其实,这个孩子的生活中是因为缺少关注而在寻求关注。所以,一方面,我建议老师和家长能在正方向上“多关注他”;另一方面,在反方向上,减少对他的关注。

一个被集体抛弃的孩子,就如同一个丢失了钥匙的孩子,不帮助他重新找到回家的路,他就可能会流浪,和家里人越走越远,最后失去家,甚至破坏家。在班级的建设中,如果放弃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巨大的阻碍,阻碍集体健康向上地发展。

(扼要地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