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常态化教学样态研究——湖熟初级中学承办江宁区初中化学主题活动报道
发表日期:2025/9/23 17:48:43 出处: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 作者:彭智 有169位读者读过
学科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常态化教学样态研究
——湖熟初级中学承办江宁区初中化学主题活动报道
秋意初染校园,教研正当其时。9月23日上午,来自江宁区、玄武区、六合区的60余位初中化学教师怀揣着对学科教学的热忱,齐聚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多功能教室,围绕“学科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常态化教学样态研究”主题,展开了一场集课堂观摩、思维碰撞与专业引领于一体的深度教研活动。作为承办单位,湖熟初级中学化学组以精心的筹备、开放的姿态,为区域化学教师搭建了互学共进的平台,也让这场秋日的相聚,成为了思想与智慧的温暖交汇。
此次教研以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主题,三位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分别就单元核心课时展开教学展示,用各具巧思的设计,将抽象的微观粒子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课堂体验。
第一节课是江宁区上元中学王政教师执教的《分子与原子(第一课时)》。他以“纸花变红”的魔术为引,设计了“浓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品红在热水冷水中的扩散”“注射器压缩空气和水”三个经典实验串联课堂,让学生直观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在运动”。丰富的实验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第二节课由来自湖熟初级中学的新一届学科带头人霍敏老师执教《分子与原子(第二课时)》。她的课堂上没有冗长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智慧白板、一袋磁性贴,和一群“动手建模”的小科学家。“请大家用磁贴代表原子,试着表现‘干冰升华’过程中粒子的变化。”随着任务布置,学生们立刻分组讨论,指尖翻飞间,原本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白板上动态的模型,在模型的对比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现象观察”迈向“本质推理”。这节课是“用模型说话”的典范,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渗透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第三节课则由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经验丰富教师叶小霞带来《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作为从教多年的教师,叶老师的课堂处处透着“以生为本”的智慧。“原子长什么样?课本上的示意图是‘标准照’,但你们能不能自己‘捏’一个?”随着指令,学生们拿起彩色橡皮泥,对照教材中的原子结构图,动手制作原子模型“我的是碳原子,它有6个质子、6个中子,核外6个电子!”叶老师通过鸿合智能黑板的拍照上传功能实现了学生作品的即时分享。叶老师把微观世界的“神秘”变成了学生触手可及的“真实”。
课堂观摩结束后,活动进入专题讲座环节。首先由江宁区化学教研员曹美玲老师对三位教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对三位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实验细节上的优化建议。之后玄武区化学教研员任慧老师以《基于学科理解的教材分析与试题评价研究》为题,为在场教师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专业盛宴。她从“什么是学科理解”切入,深入剖析了教材编写背后的逻辑,为各位教师从“学科理解”视角,讲述了九年级化学上册1-5单元的总体定位与学科视角,并分单元对学科进行深度分析,指出单元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教学建议,帮助教师们重新认识了教材的功能与评价的作用。
从课堂到讲座,从实践到理论,这场跨越三个区的化学教研,不仅为教师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更让“微观世界”的教学变得可感、可研、可进。作为承办单位,湖熟初级中学化学组表示:“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我们愿以此次教研为起点,与区域内同仁携手,在化学教学的路上深耕细作,让每一节课堂都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
撰稿:彭宇 校对:张世俊 审核:赵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