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赋能教育教学 开启课堂“科幻电影”时代——湖熟中学举办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培训
发表日期:2025/4/9 7:59:09 出处: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 作者:彭智 有292位读者读过
AI技术赋能教育教学 开启课堂“科幻电影”时代
——湖熟中学举办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培训
2025年4月8日,湖熟中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第二次培训”在该校报告厅隆重举行。校长赵立龙在开场发言中强调:“当AI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课堂正从‘单向传递’走向‘沉浸体验’,这不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级。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让AI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能的‘魔法棒’。”
此次培训以“AI视频魔法:让每堂课都变成‘科幻电影’”为主题,主讲人刘茗老师通过丰富案例与实操演示,
为全体教师呈现了AI视频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多元应用。
一、教学革命:四大场景重构课堂生态
培训中,刘茗老师首先分享了AI视频技术带来的四大破局场景,展现了技术如何从备课、课堂、作业等环节重塑教学流程。在备课增效领域,技术工具的协同效应令人瞩目。历史教师借助“即梦AI”的“图文成片”功能,仅需5分钟就能将古代商业街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动画,配合ChatGPT生成的解说词与剪映AI自动配图,原本耗时4小时的教学视频制作流程被压缩至10分钟。物理教师则通过Deepseek生成精准的物理原理讲解文本,结合数字人教师的动态演示,让抽象的力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这种“AI文案+智能配图+数字人讲解”的三维协作模式,不仅释放了教师的创意潜能,更让备课重心从“素材搜集”转向“教学设计”。 课堂活化场景中,沉浸式体验成为关键词。英语教师将莫泊桑的《项链》改编成沉浸式法语巴黎短片,通过实时翻译字幕与AI场景重建技术,让学生置身于19世纪的巴黎街头,感受主人公的命运起伏。生物教师则利用AI将2D细胞图转化为可旋转的3D模型,学生通过触控屏幕即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细胞器结构。这种“文本可视化+场景沉浸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互动率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较传统PPT教学提高。
作业创新环节,学生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内容创作者”。语文课堂上,学生运用剪映“一键成片”与AI绘画功能,将《滕王阁序》转化为水墨风动画,全班通过播放评分的形式开展创意互评。数学教师则布置“解题过程分步动画”作业,要求学生用AI工具将复杂的几何证明拆解为动态步骤。这种“创作式学习”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更让作业成为展示个性的舞台,有效提升了学习主动性。
二、避坑指南:学科化应用与科学管理
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刘茗老师提出了“AI技术学科化”的实用技巧。在文科教学中,历史教师可利用剪映“AI扩图”修复模糊史料,语文教师通过AI生成诗歌意象的3D场景,如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转化为水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意境;理科教学中,物理教师借助AI模拟不同重力环境下的抛物线轨迹,生物教师将DNA双螺旋结构转化为可交互的动态模型,让抽象概念“看得见、摸得着”。
在教学管理层面,“3分钟知识胶囊”与“分步动画”成为关键策略。刘茗老师强调,AI视频的时长应控制在3-5分钟,避免信息过载;复杂知识点需拆解为“步骤化”演示,帮助学生逐步构建逻辑链条。这种“轻量化+结构化”的设计原则,既符合碎片化学习规律,又能有效降低认知负荷。
三、实操演示:3分钟生成高质量教学视频
为了让教师们直观感受AI视频制作的便捷性,刘茗老师现场演示了操作流程。从打开“图文成片”功能到输入精准指令——如“古诗《江雪》意境动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水墨风格带飞鸟”,AI仅需30秒即可生成分镜脚本,自动匹配水墨画风的动态画面与古筝配乐。对比“钓鱼老人在下雪天划船”这类模糊指令导致的“热带沙滩钓鱼”翻车案例,精准的关键词(主体+场景+风格)成为生成优质内容的关键。此外,“文物活化”功能——如让《捣练图》中的古代人物边聊天边劳作,更展现了AI在美术与历史文化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四、伦理与版权:筑牢技术应用安全防线
在技术应用的热潮中,刘茗老师特别强调了伦理与版权的“红线”,提醒教师避免AI生成内容中的版权侵权问题。针对学生使用AI可能产生的伪科学视频等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媒介素养,过滤不当内容,确保技术应用“既有效率,更有底线”。
五、未来已来:让AI成为教育变革的催化剂
培训尾声,校长赵立龙再次总结道:“今天的培训不是终点,而是AI教育应用的新起点。当历史课堂的文字变成流动的动画,当生物细胞在屏幕上立体旋转,当学生用AI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习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魔力,更是教育的无限可能。”他强调,全校教师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在实践中探索“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要善用AI提升教学效率,更要坚守教育本质,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从备课到课堂,从作业到评价,AI视频技术正以“破局者”的姿态重构教育生态。当技术的“魔法”与教育的“温度”相遇,湖熟中学的探索预示着:未来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更将成为创意的孵化地、思维的碰撞区。在AI技术的赋能下,教育正朝着更高效、更生动、更具个性化的方向大步迈进,而这,正是技术馈赠给教育最珍贵的礼物。
撰稿:刘茗 校对:张世俊 审核:赵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