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学校概况>>校长专栏>>>>阅览文章

从儒家教育思想谈当前和谐学校教育的构建

发表日期:2007/12/18 10:23:1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089位读者读过

从儒家教育思想谈当前和谐学校教育的构建

 

作者:白连顺

 

 

 

关键词:思想  和谐 教育

 

 

主要内容:

本文立足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实际,简要阐明和谐社会和和谐学校教育的提出及内涵,围绕和谐学校教育离不开良好道德风尚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一观点,紧紧联系孔子和孟子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仁义”思想、“中庸”思想、“修身齐家”思想、“礼乐”思想、“和为贵”思想和“存心养性”、“教以人伦”观点进行充分阐述,论证构建和谐学校教育需继承优秀的儒家教育思想文化。

 

 

 

 

 

 

 

 

从儒家教育思想谈当前和谐学校教育的构建

 

中国是教育大国,也是教育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儒家教育思想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和谐社会构建是以每个单位和部门的和谐为基础的。和谐的教育既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的教育应当体现在为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体现在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流动拓宽渠道;体现在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使学校教育在和谐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和谐。

和谐的学校教育应当是重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育,不应只是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不应只是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不应只是重视学生共性的教育而忽视学生个性的教育。和谐的学校教育应当是公平、民主的教育。通过树立学校领导干部与教师的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营造干群之间的和谐、教师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以及学生之间的和谐,形成学校公平正义与民主法制的体制架构与团结合作、诚信友爱的文化氛围。和谐的学校教育应当是开放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通过引导和激励家长、社区与社会的广泛参与,使学校教育把为人的发展服务与为家庭、社区、社会发展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并主动取得家长、社区和社会的理解支持的同时,自觉置身于其监督之下。

可见,和谐的学校教育离不开良好道德风尚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离不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谐学校教育需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学校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以孔子、孟子教育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部分。1988年1月,来自世界各地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并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儒家文化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四书》、《五经》等古代圣贤教育经典,现在已融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之中。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对构建和谐学校教育乃至和谐社会有充分必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体系中,核心思想是“仁”。“仁”在《论语》中共109处。《论语》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论语》中对“仁”有“克己复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多种训释,其中以“爱人”之训最为简明。“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统率“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诸多道德规范。《论语》还提出通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子张》),“能近取譬”(《雍也》)等方法达到“仁”。所以朱熹认为“《论语》之书,无非操存,涵养之要”(《语孟纲领》)。《论语》树立了以孔子为榜样的儒家思想人格。《论语》中用大量篇幅谈论以“君子”为修养的标准人格。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修己以敬”(《宪问》)。而其理想人格即是“仁”与“智”的统一。孔子弟子认为孔子即是仁智统一的体现者。孔子常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认为此“夫子之道也”。张岱年曾以“标仁智以统礼乐”来概括孔子思想的特点。

儒家教育思想专著《大学》,依据孔子“仁政”思想,阐述了“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乃至“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提出了治国的三项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正心、修身是根本。他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管理结合在一起,并强调了道德修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孔子教育思想中还强调了维护家庭伦理,提倡孝、悌、慈。孝协调晚辈对长辈的关系;悌协调同辈间长幼关系;慈协调长辈对晚辈的关系。孔子告诫弟子要躬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然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孔子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借此说明品行是行事之大难事,因此更加重要。同时孔子教育思想中提出领导要以身作则,要尊重老人,抚恤孤儿。要能爱人,能恶人。好恶要与民同,成为民之父母。领导要以德为本,经济上不与民争利。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是社会道德规范,又是人们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中庸”是指性与天道不偏不倚,永恒不变,含有达到标准、符合规律的意思;阐述的是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应用哲学,是最高的伦理道德,是事物发展变化,最后到质变的“度”。在这个“度”的范围内为人处世,人生事业就顺利;符合这个“度”,就政治清明,德政广施。孔子将“中庸”上升为“至德”,使中庸之道成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认为“中庸”就是既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为无过而无不及。他指出“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的目的是让人们安分守己,“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中庸思想教导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真心实意地履行道德规范,慎独己行;讲究修养方法,实现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中庸。

儒家教育思想还强调礼乐文化,它用“礼”与“乐”的相辅相成来追求秩序和谐,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礼”在《论语》中共有75处。孔子主张“立于礼”(《泰伯》)、“克己复礼”(《颜渊》)、“为国以礼”(《先进》)。儒家认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所谓“和”,意味着和合、和谐;所谓“序”,则意味着等级、秩序。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统一的。世间既没有一个无序而和谐的事物,也没有一个不和谐而有序的事物。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认为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社会生态平衡的核心问题是人际和谐。儒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和谐。“爱人也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教育思想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并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义利上,合乎公利则谓之“义”,损公利己谓之“不义”。当义利想悖时,不惜“舍生而取义”,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

儒家教育思想另一主要代表孟子则提出性善论,提出“存心养性”、“善教得民”的主张。“存心”就是培养人皆有之善端,“养性”是发展人的善性。孟子认为人性倾向于善的,重要的是把善性扩充起来。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教育目标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强调智力的平等性,从“生知”、“良知”出发要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培养目标。“教以人伦”是孟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伦”的基本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教育思想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其中“礼”、“智”是为“仁”、“义”服务的,“仁”、“义”是根本。孟子指出“仁”、“义”是统一的,“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以“仁义为本”的教育思想,其目的在于培养“治人”的“君子”。文天祥曾写道:孔子成仁,孟子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可见,儒家教育思想中“仁义”思想、“中庸”思想、“修身齐家”思想、“礼乐”思想、“和为贵”思想、“义利”辨证思想和“存心养性”、“教以人伦”观点等等,都是涉及个人道德的教化与示范。这些思想观点明确启示我们构建和谐学校教育应加强德育,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我们应积极从儒家教育思想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熏陶和激励自己和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积极而规范地履行好个人职责与社会道义,使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促进社会道德规范的优化。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要加强自律,为人师表,积极稳妥地用优秀的儒家教育思想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使学生在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面前恢复理性和平静,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和家庭内部持续有效的和谐,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

 

 

 

 

 

 

 

 

 

 

 

 

 

 

参考书目:

1、《儒学心法》  张玉林编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刘修铁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让教育更加和谐》  陶西平著  《北京教育》2005年第2期

4、《我的教育思想》  朱永新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