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学校概况>>校长专栏>>>>阅览文章

谈《西游记》中朴素的教育哲理

发表日期:2007/12/21 12:59:0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425位读者读过

谈《西游记》中朴素的教育哲理

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    白连顺

吴承恩先生著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流行至今,男女老少皆耳熟能详。可不,每年暑假,《西游记》必在数家电视台热播,大人小孩都百看不厌。大家感兴趣,究其原因,大凡是因为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危机四伏、磨难重重,而他们一路上降妖伏魔惊心动魄,虽千辛万苦但百折不挠,最终取得真经,皆修成正果。那种斗天、斗地、斗鬼神,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那种乐善好施、申张正义、追求美好理想的进取精神,那种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执著精神和那种妙趣横生、夸张怪诞、曲折丰富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为众人所称道。我对《西游记》中每个故事情节还不十分熟悉,对其中的佛教故事还一知半解,但我认为《西游记》给人们带来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其中蕴涵的朴素而深刻的德育哲理是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借鉴的。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其实是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明线:唐僧师徒聚到一起,不辱使命,历经百般苦难,不远万里取经回国;另一条是暗线:唐僧师徒自我改造,团结互助,同舟共济,最终实现共同人生理想。而这条暗线所反映的育人思想正是本文探讨的主旨所在。

一、责罚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要“手下留情”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唐僧的三个徒弟是受观音菩萨指令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其实这正是改造他们的必然手段。《西游记》的故事告诉我们,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本在天庭都是有职务的神仙,因为行为有偏差,触犯天条,受惩罚贬下凡。特别是孙悟空大闹天庭,藐视统治权威,甚至要独立为王,“罪行”累累,可是只不过被压在五行山下,行动上被限制。他们受责罚表面上比较重,其实都是手下留情,他们虽受责罚,却更有改过自新机会和期待。除他们外,即使对一路上危害唐僧师徒的妖怪头领的处理也非常“手软”,要么遣返原籍,要么被点化接受改造(除了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这给我们教育者很大启示。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特调皮甚至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怎么办呢?吴承恩先生已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能一棍子打死,惩戒是必要的,但要适度,给他以后改造和发展留有余地。在对有错误的学生这个问题上,陶行知认为宽容是一种真正的尊重。“儿童不但有错误,而且常常有许多错误。由于年龄上的限制,缺乏经验,因而本身便包含着错误的可能性,……因此教育者的任务除了积极发扬每个儿童固有的优点而外,正是要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甚至“即使真正的坏蛋,我想开除出去,无人指导,更要其坏,倒不如运用团体制裁,以纠正其过失”。 “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逆境令人奋斗,生长历程中发生了困难,才能触动思想,引起进步。……我们应当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可以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我们何必不按照他们的教诲去做呢?

二、依托“量身定做”的发展目标激励学生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等三人受惩罚仅仅是手段,还不是最终目标。如何改造他们,如来佛祖想出妙招,安排观音菩萨指点他们保护西天取经之人取得真经,方修得正果。果不出其然,他们先后巧遇唐僧,顺利成为他的徒弟,也确实按照观音菩萨指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当然,其中佛祖也安排专人乔装打扮,巧试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是否真心诚意和意志坚定。这些安排没有一味说教,一切都在不经意的顺其自然中。显然,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就是唐僧师徒发展目标,而这个目标也切合他们实际愿望:唐僧需要实现唐皇圣意,普渡众生;孙悟空等三人需要获得自由,获得尊严,重返社会。可是,具体说来,取得真经,他们到底获得什么明确地位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唐僧只想到尽快取得真经,尽快回国复命;孙悟空取得真经后,还想回到花果山去当山大王,当然更想早日去掉紧箍咒;就连猪八戒还梦想取得真经后回高老庄成亲。他们这些梦想佛祖和菩萨没点破,一切安排都在不经意之中,也让他们带着善意的梦想上路。在教育活动中,适度惩罚仅仅是教育行为有过错孩子的开始,改造孩子的缺点就要找寻与矫正孩子缺点相匹配的发展目标。目标是坚定明确的,不能常立志而要立常志;目标是恰当有益的,目标的达成就是实现思想与行为的优化;目标需激励,激发孩子成就动机,并动员孩子自觉为实现目标而孜孜追求。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对孩子充满爱心与期待,给予信任和鼓励,教育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三、培育学生需有效安排恰当的磨练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神通广大,如果让他们独自去取经,将不会费什么力气。但问题在于他们是保护没有任何神通的唐僧徒步去取经,必须经受漫漫路途、重重凶险、风餐露宿的考验和磨练,他们别无选择,甚至有的考验和磨练是上天事先安排好的。当然,每当他们与妖怪斗争到山穷水尽束手无策的时候,菩萨神仙都会及时主动施法术帮助唐僧师徒,最终化险为夷,风平浪静。换句话说,对他们的考验和磨练是必需的,量和度都达到适当要求,当然也是可控的。另外,设定的各种磨难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磨练唐僧师徒的意志、决心和信念,尤其在唐僧领导下,孙悟空等三人是否能回归正统社会秩序。玉不琢,不成器;子不教,不知义。古人说: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

当前少数学生讲“实惠”、求安逸、缺乏远大理想,形成一种惰性,一种“等、靠、要”的习惯。卢梭说得好,“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文件中强调中小学教育“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个公民的诞生》中指出 “在许多学校里,最大的不幸是劳动没有成为学生精神上的需求。这使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空洞乏味”。

吴承恩先生笔下的取经之路的挑战不就是我们教育和引导学生改造思想,磨练意志,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实现人生美好理想的过程吗?对孩子行为的矫正应落实在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磨练过程中,这种磨练既有身体上的,又有意志和心灵上的,貌似无情胜有情。磨练重在巧妙设局,启发引导,激发孩子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挫折与挑战,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是在关键时刻才能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来,孩子们才能充分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各种坏习惯潜移默化的在战胜一个一个困难与挑战中逐渐消失。

四、合作融洽的团队规范引领学生

众所周知,唐僧师徒的关系是十分和谐的,他们的团队富有活力、战斗力和凝聚力。这得益于他们四人有共同的追求目标——西天取经;有良好的组织分工——总指挥是唐僧,队长兼主力队员是孙悟空,负责探路、降妖和具体指挥猪八戒、沙和尚,猪八戒牵马、打杂、协助降妖,沙和尚挑担、负责后卫、协助降妖;有柔性为主的管理方式——唐僧管理的杀手锏只是对孙悟空念紧箍咒,对猪八戒和沙和尚没有任何绝招,事实上唐僧也很少很少对孙悟空念紧箍咒,也从没有向佛祖和观音菩萨告徒弟的状,对猪八戒和沙和尚的管理主要依靠队长孙悟空来协调和分工,不具体插手他们事务,即使被妖怪掳获甚至有生命之忧,也毫不责怪他的徒弟,真是宽容极点;有善良的内心世界——唐僧是善良的,而他的三个徒弟也是善良的,即使孙悟空很调皮、猪八戒有点贪心,当然沙和尚老持成重,似乎没缺点;有平等的互助关系——在取经路上,唐僧师徒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互相照顾,互相尊重和关爱,互相牵挂。再说,师父唐僧也没有什么神力法术,这一点根本无法与徒弟们相比,而徒弟们却心悦诚服地与他一路同行,这和唐僧伟大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以及民主平等的为人态度是密不可分的。唐僧从没有歧视他三个长相丑陋、曾经违纪违规的徒弟,对三个徒弟也一视同仁。唐僧执着追求真理毫不动摇,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毫不动心,受苦受难毫无怨言,乐善好施毫不利己。唐僧正是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一路上不断教化徒弟,不断激励和引领徒弟奋发有为,积极实现他们人生奋斗理想。

改造学生思想与行为需融入良好的集体中,集体力量是无穷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在集体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诚待人,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应树立真正的民主作风。,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陶行知认为只有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才是真正的教育,人与人的隔阂才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融,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教育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一朵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来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 陶行知认为,只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爱满天下”,这才算尽了教师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