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补白”
发表日期:2007/12/21 12:58:35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256位读者读过
学校德育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补白”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 白连顺
素质教育是什么呢?它的范畴和内涵应该是很广泛的,就其中一点而言,素质教育应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学生做人的品格与修养。小事折射出大道理,细节关乎素质教育。本学期某学校期中考试考场布置所发生的事引发我深深的教育反思:学校德育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补白”。
为了布置考场迎接期中考试,学校提前一周安排某班的部分学生去搬专为考试备用的课桌椅。班主任一动员,学生呼呼啦拉一拥而上,往楼上搬,往楼下搬,桌子有的被蹂躏得痛苦地呻吟,椅子有的被拖得哗哗响,抽屉里纸屑杂物三三两两飘落下来,学生全然不顾,依然嘻嘻哈哈。课桌椅搬到了各班级,歪歪斜斜放了下来,任务总算完成了。当然事情还没结束。飘落的纸屑杂物在地上静静地躺着,一个两个教师走过去了,一群两群学生走过来了,悠悠闲闲,纸屑杂物仍在地上静静地躺着,没有人来打理他们。课椅桌也不太舒服,象一个个局外人,很不整齐地站在教室内的旮旯里,可不,桌椅面上还有一层灰尘,就象一个人穿了件脏衣服,抽屉里还有一些零散的杂物。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一堂堂课上下来了,课堂上老师讲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老师讲得既激动又生动,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自己的课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的,新来的“陌生人”仍在静静地待着。终于考试了,学生涌进了各考场,一个个坐下来,新搬的课桌椅等来了新主人。学生坐上不那么干净的椅子,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学生把试卷铺在不那么干净的桌子上,安详地答起题目来。监考教师紧紧地监视着学生,威严地来回巡视着,脏课桌椅仍在静静的待着。
当你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你会有似曾相知的感觉吗?你会有些感想和触动吗?我相信你会有的。因为,在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现象并且也常常发生。当然,你也可能会认为这类事情太常见了,见多不怪,很正常,况且这也不影响考试成绩和学校声望,说这类事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了。可我不这样认为。教育无小事,平凡中蕴涵着很多教育哲理,时时处处都有教育文章去做。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班主任在学生搬课桌椅前加强教育引导,效果是不是会好一些?如果教师看到学生搬课桌椅的无序现象去提醒提醒,学生是不是更规范些?如果学生搬课桌椅掉落纸屑杂物,路过的教师看到能亲自弯下腰捡一捡,以自己的义举感染学生,学生会这么麻木吗?班主任也好,科任教师也好,无论在班会课上,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机械地讲道理,关注一下教室里的细节,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把新搬来的课桌椅整理好,清洗干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我为人人”品格,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不是更有人情味吗?学校相关负责人认真地检查一下考场,做一些纠正工作不是更好吗?期中考试,监考教师的职责仅仅是树师威、去监管学生吗?不全是,他们更要关心学生,帮学生擦拭干净课桌椅,把地面杂物捡干净,让学生心灵也得到净化,清清爽爽考试,这样的考试不是更有意义吗?等等这些反思使我产生一种期待:我们的老师们和学生们都有自觉的良好人文素养该多好啊!由此我也联想到本学期开学前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天上午,在学校新建的篮球场上,有三个学生模样的人在投篮。篮球场离学生宿舍很近,而学生宿舍的木窗刚刚换成彩铝窗,防护网还没及时安装,投篮不小心会打碎窗户玻璃。因此,我和同事上前去劝阻他们,喊了几次,他们很不情愿地罢了手,一边拍球一边离开篮球场,有说有笑地向校门口走来。我拦住他们,询问他们的身份,其中一人说:“我们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已毕业了”。我说:“你们既然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接受了三年教育,应该热爱学校、尊重老师,为什么老师劝阻你们,你们却很不情愿呢?”他们不以为然,冷嘲地说:“你不是才来我校一年吗?我们认识你,凭什么要听你的?我们已毕业了”。我哑然了,他们却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事后,我也反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的冷漠吗?教师的一番教诲和苦心为啥学生不尊重和不理解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很多学生现在缺少的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不仅是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不仅是身体和心理素质,还缺人文素养,不会做人。我们一贯提倡提优补差,学生补差到底补什么,其实更需补人文素养。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学校很听话,老师的一次次教育他们也很接受,可是学生离开学校为啥会180度大变化呢?很显然,学生的听话多半是一种敷衍。可不,每当他犯错误你批评他时,在你的循循善诱或唇枪舌剑的教育下,在师道尊严观念支配下,不认错他是很难离开办公室的,弄不好还要惊动家长或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这就是说,对教师的教育一些学生常常是口服心不服,对教师的尊重往往是一种无奈甚至是被迫。这些孩子缺乏的正是最起码的做人常识和素养,而我们的教育常常是就事论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却常忽视。
再说,我们常谈及现在的学生怎么怎么不如以前了,可是我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品格在不觉中丢失了不少,我们的教育有点空洞无物了。当前,我们一些教师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不统一,教育理想缺失,再加上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缺乏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自认为教师地位低、工作苦、待遇差,自认为干教师屈才,没奔头,造成职业倦怠倾向和教育管理疲惫,经常迁就环境,工作得过且过。于是高谈教育经验者大有人在,言传身教、求真求善、细节现真情的却不多。有些教师即使想有所作为,在环境影响下,也常常无动于衷,习以为常了。
那么,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自己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呢?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徐特立等对此有精辟的评论。
陶行知认为:“先生不应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要求:每个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他说:“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以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陶行知对如何加强学生品德教育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各种事有各种做法,指导修养之法也不同”。
徐特立1950年1月在《教育讲座》中强调:“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他认为德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思想品德的人。他说:“道德思想造成一定的意识形态就是人格。我们也要造成一定立场、一定方向又无限生动发展的人格”。他指出:“人都是可以改造的,不学好的人,他的个性是积极的,你压不下去的,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就容易教育了”。他希望教师特别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和思想,十分负责地进行传、帮、带教育。他指出:“教师给学生做模范,爱护学生,研究学生个性,注意学生智慧的差异及擅长是什么”。徐特立一生是言传身教的典范,他强调教师应是一个“身教主义者”,教师应“以身示范,以为儿童之表率,最为重要,……故教师当自慎其言行而以身作则”,“教师要有教育家的风度,要有热爱的心情,对学生要有很大的感染力,要有伟大的气魄”。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素质教育,让大批德才兼备、有爱心有责任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现代新人脱颖而出。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学生优良素质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具有基本的良好人文素养,良好人文素养使人受益一生,培养良好人文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说,良好人文素养就是素质,而素质总会顽强地通过人文素养外在表现出来。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教育规律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关键期也是矫治不良人文素养的最佳时期。从培养良好人文素养入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其次,细节决定成长。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学校应充分使用教育资源,积极营造关心人、尊重人的育人环境,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氛围。教师要关注细节,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次教育机会,并讲究潜移默化的教育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要言行一致,避免因自己的草率或司空见惯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正确引导。第三,为人师表是关键。教师应有正确的职业观和纯正的职业操守,认清自身工作的伟大意义,充分尊重育人教书职责。教师要乐于坚持不懈地敬业奉献,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实实在在言传身教,不走过场,避免空洞的说教和随意性。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因人而异,有教无类,必须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并真正感动的,也是我们真心实意的内心体验。第四,尊重学生的人格。严格要求、坚持原则,可以规范学生思想和行为,但我们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感受老师无私的爱同时更爱老师和学校。陶行知强调儿童是现在的主人,他坚信“你若小看孩子,便比孩子还要小”,应把孩子从成人的残酷中解放出来,把孩子当作活的,过活人的生活,他提出“爱满天下”的口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要肃清形式、教条、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线。徐特立认为师生在人格有平等的地位,“教师和学生,一切都是相互平等的关系”。他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从思想上彻底改造,而不侮辱他的人格,保存他的自信心,使他们用自信和自尊去克服他们的坏处,这是最好的训育典型”,“对犯错误和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能冷淡、疏远和歧视,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真心诚意地满腔热情地给以帮助”,才有可能塑造出一代新人的人格。
参考文献:
《徐特立教育学》 吉多智、李国光、戴永增 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年5月第1版
《徐特立基础教育实践与理论》 涂光辉、周树森 主编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第1版
《陶行知教育言论集》 江苏省陶研会、江苏省教育学会 编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从某学校期中考试考场布置和学生球场打球的案例入手,分析学生的良好人文素养的缺失和教师忽视学生的良好人文素养培养的影响、原因和重要性,然后围绕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和徐特立相关论述从转变教育观念、细节决定成长、为人师表是关键、尊重学生的人格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