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育纵横>>课改动态>>>>阅览文章

推进课改,做有幸福感的教师

发表日期:2009/8/30 18:03:0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53位读者读过

推进课改,做有幸福感的教师

陶洪才

 —— 唯有最好的教师,才能办好最好的学校,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

自2008年我校学习实践杜郎口模式和友善用脑教学理念以来,我们大胆尝试、边学边干、边干边改,新课改的春风真正扑面而来,学校课堂教学悄然之间被激活了,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三自”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和“三自”学生培养模式。

教师是课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正如一切新事物被人们认同总是一个过程一样,对教师而言,相对与传统的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颠覆性,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理解到理解也必将有一个过程。结合学校课改实际,出台新的课堂评价标准,积极发挥指导与引领作用。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领导,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要坐得住,并能沉到课堂中去。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学习小组、班级、年级组等为单元,营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校园“小环境”。

 学习“杜郎口”不仅是学形式,更是学其核心的价值理念,只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中,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追求的理想教学。

可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了一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新程改革要求我们实现三个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由知识传授的讲堂转为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由传授知识为目的,到转变为以学生学习旧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激发对知识本身魅力的渴望。我校三自学生基本行为规范》作了明确规定。

要实现这三个转变,依据两大载体是关键,一是导学案,二是小组团队。在这里重点谈一谈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一、导学案

导学案的作用主要在“导”,所以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合适的导学案,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对所学内容如何去思考,考虑知识点的思路是什么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同时导学案中还应包含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的结构和关联知识点。导学案既不是练习题,也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导学案的关键是编制,一份好的导学案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学案编制好了运用起来就简单了。

 因此导学案按照以下要求编写:

1、导学案的编制

第一,导学案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让学生可以更细致地学习。

第二,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用“了解……、理解……、掌握……、会运用××解决××问题”等语言给出学习目标。

第三,导学案还应该具备明确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第四,导学案具体分导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堂导学、基础整合、反馈练习、课后提升几个部分

2、导学案的使用

(1). 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整合”部分的有关问题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2).课堂导学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和要求采取不同的导学方式。

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导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精讲点拨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对由实验得出结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可采用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得到知识,最后由教师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

(3).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分为当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升两个部分。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二、校本课程
1、涵义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具有关联性、校本性、可选择性

2、特点

校本课程的特点主要指校本课程的结构、功能与国家课程的结构、功能之间的差异。这集中表现在:校本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换言之,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其一是实践性。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显然,实践性是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

其二是探索性。成熟的校本课程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凡有显著育人功能的各门校本课程大多是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的,学生便按照一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书面材料和实际材料,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或提交作品。各个课题或主题的答案多为实际答案(即拿出各种作品),也有认识性答案。有些课题或主题有多个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操作有据,就可获得优良的成绩。

其三是综合性。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和多种现卖媒体中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其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各门校本课程的构建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首先,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一些空间,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操作思考、作出结论或提交作品。

3、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要求

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这种系统工程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强(它必须符合课程论的基本要求);难度很大(因为许多人都没有干过此事);各有特色(因为学校情况有显著差异)。这三大特点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须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

(1)、学校行政的领导和管理

第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组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

第二:分析学校现状。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调查和分析本校的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以及社区能提供的课程资源。

第三:制定开发方案。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一个教研组至少一项。

第四:课开展校本师资培训。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只有开展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第五:加强校本课程试验的管理

第六:组织课程评价

(2)、教师小组的课程设计和课程试验

教师小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肩负着学习课程理论、设计校本课程、进行课程试验等重大任务。能否认真学习和运用课程理论,是决定教师小组能否正确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试验的关键。理论学习应贯穿于他们的课程设计和课程试验的始终,课程设计和课程试验应是他们学习和运用课程理论的表现和结果。课程开发通常采取下列工作程序。

 第一:研究学生的特别需要。

 第二: 设计课程纲要。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内容的纲和目,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

  第三:编写教学指导书。

  第四:进行课程试验。

 

 

2009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