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班会课程化实施方案
发表日期:2015/12/15 14:34:50 出处:本站 作者:陶勇 有947位读者读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关爱、主体、协作、积极、公正等五种价值取向,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班会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班集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特制订湖熟中学班会课程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从认知——感悟——践行的规律出发,科学系统地规划班会主题的内容,不断增强班会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切实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使班会课程成为有目的的育德行为、有计划的育德过程。
二、目标要求
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接受学校的育人理念,实行自我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和湖熟中学文化建设的统一要求,更好地实现学校的价值追求——“一汪湖水,五谷时熟”。
三、实施原则
1.科学性原则。围绕主题,科学地安排班会内容,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2.教育性原则。班会课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时俱进,适时开展活动,使班会紧扣时代的脉搏,增强教育效果。
3.自主性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他们参加班会的兴趣和需要,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班会活动。
4.趣味性原则。寓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中。要开展各种趣味性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5.艺术性原则。讲究艺术,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去感染学生,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由情悟理,促进道德内化。
四、课程内容
(一)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确定学科德育课程系列、校本德育课程系列、特色德育课程系列等三大系列,具体分为八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道德教育;
3、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4、社会常识教育;
5、社会实践教育;
6、心理健康教育;
7、家庭教育;
8、地方乡土文化及校园文化教育。
(二)根据以上八大课程体系,结合时令、重大纪念活动,同时设定每月德育主题:
一月:诚信教育月
二月:寒假实践活动月
三月:弘扬雷锋精神月
四月:生命安全教育月
五月:感恩教育月
六月:理想教育月
七-八月:暑假实践活动月
九月:弘扬民族精神月
十月:文明礼仪规范月
十一月:文体健康月
十二月:班级文化展示月
五、课程设置
(一)国家德育课程系列——学科德育课程模块
以国家德育教育大纲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加强教师“全员育人”的观念,通过各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除了要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并落实在备课、听课、评课、教研等各个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要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尽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充分体现德育主渠道的功能。
同时,在课堂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健康教育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和行动中,注重突出学科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我校“三自”课堂这一中心,努力以“三自”文化建设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校本德育课程系列
1、常规及节庆德育活动课程模块
(1)仪式教育
仪式名称 |
对象 |
时间 |
负责人 |
教育目的 |
升旗仪式 |
全体学生 |
每周一 |
学生会 |
严格礼仪、规范程序,进行爱国、爱国旗教育。 |
入学仪式 |
初一年级 |
开学初 |
政教处 |
爱校、爱集体、爱中学生活教育。 |
入团仪式 |
每年新入团学生 |
4月 |
团总支 |
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做一个优秀团队员。 |
十四岁 成长仪式 |
初二年级 |
5月 |
政教处 |
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
毕业典礼 |
初三年级 |
7月 |
政教处 |
爱校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 |
(2)节庆活动
重视开展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这些节庆纪念日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并以讲座、主题教育活动或者板报宣传等形式保证落实。
主要有以下一些节庆活动:
1月份:庆元旦,迎新年
3月份:植树节
4月份:清明节(缅怀先烈)
5月份:母亲节(感恩),端午节(传统)
6月份:国际环保日(环保教育)
9月份:教师节(尊师)
10月份:国庆节、烈士纪念日(爱国),重阳节(尊老)
11月份:感恩节
12月份:世界免疫日(卫生保健),国家公祭日
2、主题教育、主题班会德育课程模块
把反映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突出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入脑入心,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内化。
3、校本节日和校园社团活动
针对当代学生思想活、观念新、信息灵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有序开展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重大活动,使德育课程内容更加鲜活、容量更加大。
4、春、秋游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根据每个年级学生实际,按照区教育局的统一要求,一学年中用2天时间,精心选择活动景点、确立活动主题、安排活动流程、注重延伸教育,形成学校春秋游社会实践活动系列项目,如:摄影展,观后感评比等。
(三)特色德育课程系列
1、年级或班级微型课程模块
|
内容及要求 |
班级文化建设 |
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制定班名、班训、班级精神、班歌设计工作。 |
设计文化情境,创建文化氛围,开展个性化班级布置,凸现班级特色。 | |
净化教室环境,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和主人翁精神。造就安全、干净、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 |
制定体现班级学生的共同要求、奋斗目标课堂权利公约,形成班级制度文化。 | |
民主选举班干部,让体验自主的班级管理氛围。 | |
开展各类班队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接受社会责任感和塑造完善人格的教育。 | |
年级文化建设 |
设计和制定年级文化建设方案。 |
协调和督促年级中各个班级的开展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 |
根据学生特点,每月对本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 |
年级文化展板的布置与更新。 | |
成立年级自主管理委员会,体现学生自我评估、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 |
开展一月一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接受教育。 |
2、学生集体生日活动课程模块
(一)学校方面
1.德育宣传栏设计“生日橱窗”。专人负责,每周一公示。
2.校园网站增设“生日窗口”。专人负责,每周一公示。
(二)班级方面
1.制作“生日榜”
在班级的文化墙上增加全班同学的“生日榜”(最好留白,以便班级人数变动时增加)。由学校统一制作。生日榜除了显示每位同学的生日月份以外,下方留空白,写上家长、老师、班委、同学等的寄语。
2.填写“生日纪念册”
学校,每学年为各班准备一本彩页的生日纪念册,张数以各班学生数为准。学校统一设计一个模板。初一侧重“成长寄语”,初二侧重“青春寄语”,初三侧重“毕业寄语”。初中三年给学生留下三个生日足迹,毕业时给学生看,并留校存档。
3.特色生日班会课
班主任可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开展特色的生日主题班会课。可以每周一次,也可以每月一次,形式多样。
4.特殊学生的教育
有些特殊的学生,可以以过生日为契机,借助集体的力量、家长的力量予以感化、关爱。
六、课程组织与实施
㈠课程组织管理网络。
学校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加强校本课程管理。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网络图见下图:
校长室:确定校本课程设计思想,指导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
德育处:负责学校课程的管理与实施,安排课程实施时间、地点以及教师;
教科室:以学校课程设计思想为指导,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校课程的研究与设计,形成总体框架,并进一步研发具体的课程;
教务处:具体负责教师学科德育的落实与评价
德育课程发展专业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的审核、调研、反馈、建议与修订;
年级组:在年级组范围组织学校课程的实施,具体负责学生的组织与管理;
学生会、团总支:在系统范围内按照德育处的统一要求组织相关校本课程的实施,具体负学生团队、志愿者小组的管理与活动组织。
班主任: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反馈、评价等。
七、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激励:通过评价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发学习的热情,激活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热情,使师生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长的快乐。
自主: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评价要按照自主的原则进行。
重视过程:各种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强调学生参与性,以及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必须重视过程评价。
(二)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
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内容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两者都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在每个年级价值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 ,在一定目标指引下,以评选“三自班级”、“三自小组”、“三自学生”、“感动校园人物”等为激励手段,实施多元化、多角度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在赏识中进步,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评价方法
在评价方法上,我们采用常规检查评比(每日公布)与集体表彰的形式,同时采用书面调查法对校本课程内容和实施进行评价。
1、书面调查法。每个学期,一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5%—10%的学生对本学期的德育课程进行评价。
2、学生成长记录手册评价。将学生参与活动与竞赛的情况记录在“成长脚印”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对学生家长发放相关课程的问卷,征求家长之于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4、班主任是课程实施的落实者,此为班主任工作考核的一个项目,每学期德育处评选先进班集体,并以此作为参加上级表彰的基础和参考。
5、主题班会提倡以学生主持为主,班主任是考核者,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班会课要重在参与性,互动性。
此外,还需要根据德育课程的需要,适时地组织一些知识竞赛、表演活动、作品展示等等,有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做评委,根据不同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评出相应的奖次,发给奖状或奖品,作为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最终评价。
附:1、主题班会(活动)设计表
2、主题班会(活动)评价表
主题班会(活动)设计表
活动主题 |
|
时间 |
|
活动背景 |
| ||
活动目标 |
| ||
活动准备 |
| ||
活 动 过 程 |
| ||
活动总结 |
|
主题班会(活动)评价表
|
|
|
|
优 |
良 |
中 |
差 |
|
设 计 方 案 |
目标要求 |
1.活动目标明确 2.主题鲜明突出 3.富有创新精神 |
10分 |
10— 8分 |
8分 |
7—6分 |
5—0分 |
|
格式要求 |
1.格式规范 2.安排合理 3.设计完整 |
10分 |
10— 8分 |
8分 |
7—6分 |
5—0分 |
| |
流程设计 |
1.形式新颖、方法适当 2.过程详尽、步骤周密 3.针对性强、实用性强 4.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
20分 |
20— 18分 |
17—15分 |
14—12分 |
11—0分 |
| |
活 动 过 程 |
活动形式 |
1.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3.准备充分、过程流畅 4.结合实际、善于利用素材 |
25分 |
25— 22分 |
21—-18分 |
17—-14分 |
13—0分 |
|
主持人素质 |
1.语言规范、说普通话 2.仪态大方、举止得体 3.青春向上、富有激情 4.思维活跃、善于控场 |
10分 |
10— 9分 |
8分 |
7—6分 |
5—0分 |
| |
活动效果 |
1.完成目标、感染力强 2.教育面广、人人有所得 3.学生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好 4.有启发性、效果突出 |
25分 |
25— 22分 |
21—-18分 |
17—-14分 |
13—-0分 |
| |
简要评语 |
|
总分 |
|
班级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