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讲座】---也谈心理辅导与中学班主任工作
发表日期:2014/11/14 9:11:33 出处:本站 作者:李月华 有1448位读者读过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江宁区湖熟中学心理咨询室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才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来自各种各样的压力。要想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生存和发展,仅仅具有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的需求对学校教育又提出了一项新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而班主任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成了今后班主任工作责无旁贷的重任。因此笔者认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势在必行的。
一、心理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就是育人,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侧重于智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把它当作一门专项的基础教育来抓。直到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有学者意识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提出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90年代后西方学者又提出了“情商”这个概念,二者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或情商)则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二者相当大部分指的就是心理因素。“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善状态。”世纪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这一定义,早已成为各国人们的共识。在人的健康里,心理的健康比生理的健康显得更为重要。比如许多人的生理疾病大多是由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再有,有的人身体很健康,但却因为心理上的种种障碍和缺陷,不能适应社会,甚至走向自杀或暴力攻击他人的极端。相反,有的人身体有缺陷,却因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凭着顽强的毅力,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体现自己生存价值的人。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有80年代的青年楷模张海迪,有荣登中国网络小组第一人的陈帆红,她们身残志不残,谱写出绚丽的人生乐章。成人才能成才,培养心理健全的人正日益成了育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心理辅导是青少年成长的迫切需要。中学是青少年所处的青春期,他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正经历着人生长的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决定着他们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性发展。伴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性的发育和成熟,以及社会阅历的逐渐丰富,使青少年的心理出现了各种变化:自我意识增强了,对外界的反映比较敏感;情感体验加深了,情绪变化如潮起潮落;渴望独立的同时,仍摆不了对父母、家庭的依赖……这些变化让他们应接不暇,既体会到了那一份成长的喜悦,又陷入了成长给他们带来的思考、烦恼与困惑,在这个时候他们异常渴求帮助,引导他们如何去面对这一切,如何去处理发生的种种问题。作为班主任,每天都跟他们在一起,最能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如果能够及时地疏导、点拨,使他们能顺利地过渡,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已经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许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学生中,心理异常甚至患心理疾病的占相当的比例。1993年,苏林雁、罗学荣等心理学者对2522例13—16岁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心理障碍总患病率为8.72%,主要有行为障碍(如多动症)和品行障碍等。1994年,胡胜利对500名高中生调查,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0.8%,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敌意、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继1999年浙江金华高中生徐某杀死母亲一事后,北京又有一大学生奚某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都是由于长期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学生心理疾患的恶果。如此看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是刻不容缓的,不然,会有越来越多心理不健全的青少年出现,成为今后社会的一大隐患,更不利于建设人才的培养。
3、心理辅导是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有力手段
如今,大凡做班主任的都有这么一种感觉:难。为什么呢?因为社会的发展使教育的环境日趋复杂,对学生的冲击很大。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发达,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不乏那些渲染暴力、色情的内容,对学生产生了极其有害的负面影响。此外传统的家庭也变得脆弱,父母离异的现象攀升,再加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失当。上述因素综合影响下,加大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新形势下,仅是依靠简单的说教实在是难以奏效的,学生们根本不爱听那些大道理,即使他们嘴上不抵触,心里却不接受,更甭提能对他们产生什么效果。为此,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平等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少一点指责、批评,多一点抚慰、启发,经常运用心理辅导的技巧,相信班主任工作会顺利些,更见成效些。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肯定:心理辅导对于班主任工作,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心理辅导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
既然心理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身为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必须懂得心理学上的心理辅导与班主任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心理学上,心理辅导也称之为心理咨询,它指的是一种从心理方面的帮助、指导过程或方法,它把学生当作当事人,辅导的内容着眼于心理问题的释放与矫正,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采用心理测试、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有固定的辅导场所,对当事人进行预防和治疗,专业性极强。而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教育倾向,没有固定的场所,所采用的方法除谈话外,还有家访、班会、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明确了二者的区别,则有利于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把握教育立场,避免模糊教师与学生间应有的界限。
其次,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和辅导技巧。虽然班主任不是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医生,但是完全可以运用心理知识和辅导的一些技巧,去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例如,心理辅导中常用的倾听、尊重、启发、理解、关注等原则,对班主任工作是很有借鉴的,可架设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心理咨询的特质中,运用“共感”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好感,愿意向老师倾诉心中的感受,使班主任充分了解他的思想动态,以便较好地去做他的思想工作。总而言之班主任应挤出一点时间,自学或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技巧。
再次,班主任自身必须是一位心理健康的人。言传身教,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莫过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以人格育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班主任,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心胸开阔、自信乐观,意志坚强,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善于学习等等,具备这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到良好的熏陶,甚至影响一辈子。
三、心理辅导技巧在班主任工作实际中的运用
面我简单谈谈运用心理辅导技巧的两个例子。
例一:一天校教务主任来告诉我,她放学后在办公室无意中望到对面教室,竟发现一对男女学生紧紧拥抱在一起。听到这消息后,我第一感觉是相当震惊的,因为从面上看,这对学生的恋爱问题是较为严重的,必须立即处理。第一步应先查清是谁,若是大张旗鼓的话,只会导致事态进一步发展,且在班级扩散,说不定会带来负面影响。于是我悄悄地展开调查了解,找一些经常走得比较晚的同学,装作不经意地询问谁走得最晚,终于给我查出了那对学生的姓名。第二步就找那女生来询问,得到确证后,我问她:“你猜猜看,我知道这件事后会怎么想?”女生低着头说:“肯定很生气。”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这很不好。”我接着问:“那你再猜猜我会怎么处理?”她按通常老师处理的那样回答:“批评、通报家长,或者处分。”看她的样子,我知道她内心胆怯,害怕严重处理,同时已生悔意。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凝视着这位女生,真诚地说:“你都猜错了。”顿时她的眼睛流露出讶异的神情,我开始缓缓地道:“我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有点高兴,因为你长大了,懂得去爱一个人。另一方面也有点担心,因为以你们目前交往的情形,已不再是交往过密这么简单,陷得比较深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谁都难以预料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们都控制不住自己,到时出了什么事,你们怎么办呢?有没有能力承受呢?”我的话使她感到老师不是在责骂她,而是在帮助她引导她,取得了她的信任。紧接着她也进一步把心里话掏出来,表明她对这份早来的感情的欣喜与不安,最后她终于问道:“老师,你看我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告诉她,应把交往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让感情深埋在心底,去经受时间的考验,同时多与其他同学接触,转移视线,把精力投放到学习中,彼此鼓励,共同进步。她接受了我的意见,我再如法炮制,又攻破了那位男生的心理防线,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他们于一年后双双考上了大学。假设当初我不甚冷静,粗暴地干涉制止,在班上批评他们,又通报家长,相信结果就绝不是这样。
例二:有位初二年级的男生,自小因父母管教不严,结交一帮“江湖朋友”,自以为是校园里的“黑社会老大”,常恃强欺弱,打人、敲诈勒索,已受警告处分一次,被年级老师认为是一个无恶不作、无药可救的坏学生。这天在篮球比赛中,仅仅因为对方班级一位同学无意中碰到他的脸,他立即习惯性挥舞拳头,打向那同学,直至打倒在地,还用脚踢,他的举动激起围观的体育老师的愤怒,马上把他拎到办公室。当时各老师七嘴八舌,都一致喊着“一定要处分他!”面对着这位才处分不久、如今又有此暴劣行为的学生,我确实是难以接纳他了,想狠狠训他一顿,可看着他那一脸不屑的神情,我下定决心采用攻心战术。我先把体育老师劝走了,然后请他坐到我的旁边,先问了一个似乎不大相关的问题:“跟哪一个班比赛?”他如实说了,我再问:“你为什么上场?”他说:“我想我们班赢。”“不错,很有集体荣誉感,我得谢谢你。”他不好意思低下了头。“在球场上你表现怎么样?积极抢球了吗?”“抢了。”“抢球这么激烈,那位同学碰了你一下,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想了想说:“无意。”“那你为什么这么狠地打他。”“我受不了别人打我一下。”“你打了他几下,很多吧?”“嗯”。“如果你象他那样,挨那么多下,被打成那样,你觉得好不好受?”“不好受。”“会不会报复?”“也许会吧。”“如果他再喊一帮人来揍你,你怕不怕?”“怕”。我就告诉他,照这么下去,事情越弄越大,弄不好就出人命案,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当场互相解释,问明白,道个歉就完了,可他不分青红皂白,立即拳头相向,酿成这件恶劣事件,是不值得的,最可怕的是造成对方伤害,其所承受的责任就更重大,一辈子都难以心安,假若自己受伤害,那真得为这顿拳脚付出惨重的代价。经这么分析,他的脸色进一步柔和起来,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末了,我问他:“今后再遇到此类事情,怎么办?”他回答:“不那么冲动,忍一忍。”我最后说了一句:“下次伸出拳头时先问问自己,该不该出手就行了。”从他离开时轻快的步伐,相信他已从中得到解脱,也接受我的这一番教育。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首先应冷静下来,以心理辅导员的姿态接受事实,缓和师生矛盾与对立情绪,再展开询问、倾听,以有利于教育的方向发展。其间须忌讳的是:第一,以排斥的心态面对学生;第二,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给学生;第三,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或是不相信学生的话;第四,心不在焉地与学生交谈;第五,发布指令性要求。
通过上述理论方面的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体会,笔者深感到班主任不懂得心理辅导是万万不行的,盼望着有更多的班主任加入心理辅导的行列,为我们的德育工作锦上添花,使我们素质教育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江宁区湖熟中学“温馨谈心室” 李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