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理健康讲座】---做智慧的家长 懂得放下
发表日期:2014/11/13 12:59:19 出处:本站 作者:李月华 有1151位读者读过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做智慧的家长 懂得放下
各位家长,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做智慧的家长 懂得放下》。
和在座的年轻父母一样,我也有个读初中的孩子,我的女儿今年初三。说起孩子的教育,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有很多话要说。讲座开始,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次前些时候我和女儿之间的对话。
初三第一次期中考试,女儿成绩远低于预期,甚至可以说是初中以来最糟糕的一次。说实话,学习上我从未给过女儿任何压力,因为打小她就特让人省心,成绩一直很优秀。进入初三,学习更是刻苦。可是,辛勤的付出并未收获满意答卷,所以最近情绪非常低落,前天还告诉我英语单元考试又砸了。很担心她的这种状况,周六在家,我打算同她好好聊聊。
“然然,写字的时候头抬高点,已经近视400度了。”这句话今晚我已重复三遍,可女儿没听见似的,依旧耷拉着脑袋。
知她心情不好,于是,我勉强压抑自己的不快:“妈妈在跟你说话,听见没?”
女儿头没抬,爱理不理的哼了一声:“嗯。”
我不由提高了嗓门:“你这什么态度?然然。妈妈常说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尊重,你这是尊重吗?”我期待女儿最起码能给个歉意的笑容!
期待落空。
于是,我的火蹭蹭蹭上来了:“这几天爸妈几乎是成天陪小心,难道你没考好全世界都得看你的脸色?!学习上爸妈从不给你任何压力。知道你心情不好,妈妈就想和你好好聊聊。可是,你竟摆脸子给妈妈看!是妈妈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如果妈妈错了,妈妈向你道歉!学习,首先是学会做人,真诚友爱善良是做人最基本的!你有吗?!”从没有这么重的训斥过她,我的眼眶一下红了。
女儿抬起头,满脸泪水:“妈妈,你永远都说对我没要求、没压力,那是因为我一直都很好,所以你才没要求!那晚我告诉你英语考了87,你怎么说的?你说,班上最高分是多少?怎么又没考好?难道这不是你的要求?!你是没骂,可比骂了还让我难受!你知道我多累?我的压力有多大?你烦的时候不也是希望一个人静静的躲起来?为什么我就不可以?我也有青春叛逆,我的压力不是你两句话就能减轻的!妈妈,做你的女儿好累!”最后两句话女儿哭的几乎语不成调!
我惊愕了!女儿的优秀一直是我最骄傲的!我一向标榜从不给女儿压力,我一向自诩善与人沟通,我一向骄傲我的工作。可是,小小的她竟会感到如此压力!
我是一名教师,长期的工作惯性使得我常常会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由自主转化到女儿身上,以致女儿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要求很高,总是给自己定下过高的目标,不允许自己有失败。从一年级到初三,女儿一直担任班长等各种职务,在学校各方面都是佼佼者,倍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因此,她内心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优等生。心理学家分析,现在的中学生抗挫能力往往都不是很强,尤其是所谓的优等生。他们过分地关注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优点却认为是本该如此;害怕失败,若是有一点小的失败或是本已很优异了却依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他们就会异常自责,正因如此,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生更差。
家庭中,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太苦,为了补偿,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有时即使察觉了孩子个性上的某些毛病,可想到孩子学习好,个性方面的毛病就不当一回事了,放纵了孩子的任性。
“女儿完全变了,不仅有了自己的小秘密,还学会了顶嘴。”
“不管我说什么,儿子都跟我对着干。”“一叫学习,儿子就甩一句:‘凭什么?’”
提起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家长们非常困惑,面对这样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却也放任不得。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和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
● 逆反,不是孩子的错
青春期的孩子变得让家长“头疼”,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青春期是孩子身心发育的特别时期,这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出现成人感,为了突出这种自我,孩子往往表现出抵触、反抗和对立,这就是逆反。逆反,不是孩子的错,家长不必大惊小怪。
逆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与父母、老师搞不好关系。有时一句问候的话都嫌多,一个关心的眼神都嫌烦,甚至一个字都可能引发一场争吵。心理学家认为,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当一个成人,在受到冷落时,也会努力的获得注意;在自己的需求被忽视时,也会争取权利;在被逼做不想做的事时,也会做不好或干脆不干......面对问题多多的青春期孩子,家长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那个正面动机。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家长沟通,首先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曾经孩子把什么事情说给你听的时候,您没有认真的听?是不是曾经孩子和你说的心里话,您当成玩笑讲给其他人或拿着当玩笑?是不是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说话的语气、态度等有让孩子害怕的地方?是不是曾经孩子和你谈一些学校同学如何淘气的事情而遭到您的严厉批评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孩子当然会因为伤了自尊心或是怕挨您的批评而不愿与您沟通和交流。所以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要转变角色和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其中有这么四句话我想拿来与大家分享:
1、你是否放下了你做家长的架子?
2、你是否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3、你是否愿意耐心的倾听孩子的申诉?
4、你是否想成为孩子的朋友?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亲子关系,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亲子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父母觉得与孩子很难沟通,事实上也许并不都是孩子的错。孩子最初的心扉是向父母敞开的,可是父母的抱怨、责骂、不理解,最终关闭了那扇门。如果父母终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那所有的“语重心长”终究都是一种无奈的说教。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潜移默化看后劲儿,而不能急功近利图眼前。
那怎么才能使孩子愿意与我们沟通呢?
● 做父母的要无条件地爱孩子
如果长期以来,父母习惯了指责,比如说,孩子成绩提高了,回到家满心欢喜的告诉你,可是你漫不经心的来一句:“那谁谁谁考的比你好多了!”就一句话,会狠狠打击孩子的心灵,他会觉得无论自己怎样努力,父母也不会满意,慢慢地,孩子就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或进步告诉父母。相反,如果我们父母换个角度,从心底里为孩子的努力、进步感到欣慰,能恰当地给孩子一些鼓励,比如说:“哟,这次考的不错嘛!继续加油,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会考的更好”。让孩子感觉自己的进步得到了父母的认同,最重要的是得到了父母的信任,由此孩子对自己也会有更大的信心,也更愿意跟父母交流。当然,很多父母往往只会从好事情中找孩子的优点,却忽略了孩子受挫折时更需要父母的帮助和鼓励。比方说,孩子考试不及格,你是否还有好的心态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且及时的安慰鼓励他呢?
● 纠正子女的错误需注意方法,不要说反话刺激孩子,更不能打击孩子。
我们有些父母自以为自己是对的,对孩子做事的方法总觉不满意,成天喜欢绷着脸教训孩子:“要你把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要乱丢,你总是不听,真是一辈子也改不了你那坏毛病。”“我刚才讲的话,你听到了没有?”父母不要说这种反话打击孩子,这样做只会造成更大的冲突。孩子最不愿意听父母这样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他们一听到这类唠叨就烦,就想避而远之。尽管父母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不喜欢。他们不愿意听那些陈年旧事,而且也不相信父母曾经真的那么勤奋,样样比自己好。所以,我们和孩子谈话要避免长篇大论。
另一点,父母在子女犯错误时,不应该受孩子的情绪左右。孩子犯错难免,有时犯错并非有意,他们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犯了错,他们的情绪是恐惧且困惑的,父母不能也跟着发脾气,那样就无法帮助他们。同时,孩子犯了错往往有后悔之意,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刻。此时,如果我们家长能心平气和同他分析事情原委,孩子可能字字入心、声声入耳;相反,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不许辩解,孩子也可能因恐惧而撒谎、抗拒,甚至出走,使问题复杂化,甚至演化为一场悲剧。所以说,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爱,是一种胜过惩罚的教育。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孩子出错时,我们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适当时候给孩子个台阶下,或者为孩子保守秘密。
(2)与孩子分析教训所在,适当提出希望,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怎样改正,鼓励孩子以后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3)与孩子一起评论是非曲直。如要确实是孩子的错误,应该帮助其认识到错误,然后促其改正;如果不是,父母应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心平气和与孩子交流。
(4)不要操之过急。孩子改正错误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要有耐心,不要期望孩子立刻就能把错误改正过来,应该允许孩子在改正过程中有一定的反复,可以多多留意孩子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要留心孩子平常的点滴闪光点,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表扬要具体,不要笼统。
(5)要学会向孩子示弱。因为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喜欢接受“命令”的。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沟通时少用“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等话语,多用“也许”、“是不是”、“这样好不好?”之类的词句,
天下没有比父母更爱自己孩子的人!相信以后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定能非常融洽!也希望您在家庭教育中遇到棘手的问题能及时与我们班主任或与我沟通。当然,在亲子教育中如您有好办法希望您能与我们大家分享!谢谢!
江宁区湖熟中学“温馨谈心室” 李月华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