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阳光平台>>>>阅览文章

【心理健康专题】----如何减轻考试压力

发表日期:2014/11/4 9:04:49 出处:本站 作者:李月华 有782位读者读过

中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如何减轻考试压力

           ——考前心理辅导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二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这二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面对着考试日期的逼进,有些同学自我要求较高,加上老师、家长、亲朋好友对自己的高度期待,因而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为自己减压:

幽默化:有位奥运会游泳冠军在一次比赛中失利了,对此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决赛前有人在看台上冲我大喊大叫,称我为飞机先生。然而很不幸,今晚飞机失事啦。通过幽默化,你可以淡化考试失利的后果的严重性,从而减轻自己的压力。

倾诉:压力大时,不要闷在心里,找你信任的人,向他们尽情吐露,这样可以松驰紧张情绪。有位学生曾说:入考场前,我有意找别人诉说自己的紧张心理。过度紧张也是一种病态心理,有病装在肚子里不说是不利的。说出来可以部分排遣这种紧张。而且我说紧张,别人也有同感,从这种交流活动中可以得到一些分担和轻松感。

轻度的考试焦虑,对于我们的学习并无妨碍,它还能帮助我们集中精力,促使我们抓紧时间审视题目、理清思路、提高答题速度。

要克服焦虑心理,首先我们要正确对待考试的重要性。各种考试不过是展示和检验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一种手段而己,它们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即使是中考,也仅是其中的一次考试,就算失败,也不足以遗憾终生,人生机遇不是只有中考一次。

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有一家精神病院,为了防止病人逃跑,在病房外围修建了一百道围墙。一次,两个善于翻墙的病人趁医生和护士不注意跑了出来,决定要翻墙出去。他们翻呀翻,翻过了九十九道墙,这时候,他们太累了。于是,病人甲对病人乙说,我们都翻半天了,怎么还翻不出去呀?看来,我们肯定翻不出去了,还是回去吧。病人乙也深表赞同。于是两人便手拉着手,又翻了九十九道墙回到了医院。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故事中的“翻墙”现象却是我们很多人身上共有的特性:在成功面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点坚持、坚持、再坚持的精神而最终功亏一篑!其实,复习越到最后,准备已经是越来越充分了,而你自己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所以,我们要学会鼓励自己,不停地暗示自己。

下面,老师再来和大家说说考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如果到了考场真的非常紧张,该怎么办呢?

拿到考卷的十分钟内是最紧张的,这时候应尽可能地镇定情绪,放松自己。放松有许多方法,在这儿老师教大家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双手平放在双腿上,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一呼,一吸, 35次呼吸就能平静下来,做几次深呼吸对缓和心理紧张会有一定的帮助。

2.分散注意力:喝一小口水,不要马上吞下去,先慢慢感受一下水在嘴里的感觉,再慢慢吞下去。当然,你不能喝太多,喝太多了就要上厕所。

二、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

有那几道题目难度系数是比较高的,不会做是预料中的事,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完全没必要紧张。难题之所以“难”,就是不能一眼看出解题思路,因此我们要沉着冷静,一步一步去分解,只要与问题,能多少多少,至少能解出此题的一部分。最关键的是我们要调整心态,不能因一题不会影响全科;不能因一科受阻影响全局。记住,不能带着考满分的心态去考场。人无完人,再聪明的人也有不懂的地方。

三、突然想不起来,怎么办?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答案,由于紧张,一时想不起来,可事后不加思素,正确答案也会“油然而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舌尖现象”。遇到舌尖现象,可以暂时跳过去,先去做别的题目,这是比较正确的考试习惯。待别的题目都做好了,紧张情绪会得到缓解,回过头来再做这道题时,失去的记忆也许就能恢复了。如果实在不行,就先把它放到一边去,千万不要为了一道题影响了整体的发挥。

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有些学生习惯于考前开夜车,搞得人很疲劳,这是极不科学的。人越疲劳,记忆力就越差,发生暂时遗忘的可能性就越大,足够的睡眠是从容应考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每天坚持午睡半小时,已换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

 

 

 

 

 

 

 

 

                                  江宁区湖熟中学“温馨谈心室”       李月华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