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班主任培训记录
主题: 为什么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讲求工作的艺术性”?请举出你在实践中成功的事例加以说明。(提示:阅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地点: 会议室
时间: 5月23日
培训负责人:窦忠庆 陶 勇
参加人员: 李荣建 赵立群 胡恒莲 张德祥 陈冬萍
王礼洪 钱亦强 张成 鲁静
李家金 闵官虎 郑朝刚 李洁
流程:
李家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工作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放下架子,以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情感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诚与爱,觉得老师是可以信任的、可以交心谈心的。此外,还要善于用尊重开启学生的心扉,用共情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感受,对学生的问题甚至错误表示关心和接纳,消除学生的恐惧和防卫心理,对他们尽量做到:多一点呵护,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从而更好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我们班里,就有一个顽固分子,除了对体育、音乐情有独钟外,对其他学科一点兴趣也没有,课堂上还经常捣乱。他也因此经常挨老师的批评,奇怪的是每次批评后并无好转,有时还会变本加厉。为此,我经常找他谈话,但情况仍无好转。后来我认真地对他的行为进行分析,改变了教育的方式,根据他对“爱和自尊的渴求”进行教育,并合理的应用奖惩技术,发挥特长,及时鼓励、适当奖励他的合理行为,逐渐帮助他恢复自信心和心理平衡。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帮扶教育,他成了一个各方面都表现出色的好学生。
胡恒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讲求工作的艺术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是当今青少年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讲求工作的艺术性。现在的青少年具有“三不”的特点――不迷信宣传,不崇拜权威,不轻易服从。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
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成为特殊形式的艺术家。由于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因而教师成为特殊形式的艺术家。他必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内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工作。 “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不是要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不只是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根除恶习)的事,而是要经过一片道德品质幼苗的肥沃田野,教师要在路上像播种耕耘的庄稼人那样,十分小心地保护那些尚未茁壮成长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苏姆霍林斯基说得好,如果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恶习就会受到排挤,而在儿童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消失……是的,人人都有自尊心,常犯错误的学生自尊心更强,个性更倔强,做错了事而不愿意接受批评,如果教师能设身处地地想到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细心找出其闪光点,耐心诱导其改正错误,效果会更好。遇到问题时,我不急于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价值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班上的小陈同学,不小心碰碎了玻璃,他既紧张有惶恐地来到办公室,等着老师的批评。看到这种情景,我没有发火,先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平静地问他怎么回事,是否愿意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老师。问他:你自己认为在这件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你认为这件事该怎样解决?他原以为会被老师一顿臭骂,现在见老师非但没有骂他,还以朋友的身份同他交谈,情绪稳定了,向老师讲了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自己分析了出闯祸的原因,自觉要求照价赔偿。看着学生的表现,我心里甜滋滋的。这就是尊重学生所得到的回报。如果当时给他一顿臭骂,小陈同学可能就不会这么合作,这么自觉自愿。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讲究工作的艺术性,设身处地替学生想一想,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谈话时多用“你愿意告诉老师吗?”“老师相信你能做到”等平等的语言,效果一定比命令式的语言好得多。
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老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讲究工作艺术,以平等的态度,伙伴、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对事情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觉得师生间是平等意义上的人,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并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享成功的快乐,分担挫折的烦恼。这样,学生就会打开自己的心扉,老师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闵官虎: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等各种原因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育内容千变万化,因而教师成为特殊形式的艺术家。必须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内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要讲求工作的艺术性。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就是在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聪明才智,抓准教育契机,运用教育技巧,调动艺术手段,坚持巧妙疏导,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工作,恰如其分、独具匠心地处理各种令班主任棘手的问题。班主任工作艺术具体来讲,就是善于调动青少年的主动性能动性,善于发动其主体作用。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要善于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围追堵截为巧妙疏导,变一暴十寒为细水长流,变简单粗暴为精雕细刻,变急风暴雨为和风细雨,变操之过急为循序渐进,变耳提面命为拨动心弦,变生硬呆板为循循善诱,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代替逆耳的训斥。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最重要的是抓住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一般找准最佳时机就要先找准这几个点:①兴趣点;②兴奋点;③情感点;④求异点;⑤变化点;⑥荣辱点;⑦利益点;⑧低潮点;⑨矛盾点;⑩敏感点;⑾闪光点;⑿共鸣点
张德祥: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由于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因而教师成为了特殊形式的艺术家。他必需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内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在工作时就要讲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就要在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聪明才智,抓准教育契机,运用教育技巧,调动艺术手段,坚持巧妙疏导,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工作,恰如其分、独具匠心地处理各种令班主任棘手的问题。
如我班的佟丽珠,家里父母离婚,无人管,就靠奶奶照顾,她学习不好,还经常拿别人的东西,你问她,她却死不承认,连奶奶都气得一点办法都没有。虽然我也很生气,但对她的关爱一点也没有减少,我相信我一定能改变她。一次,她的东西也丢了,我便抓住这个有利教育时机,让她设想:你的东西丢了,你很难过,但如果别人的东西丢了,是不是与你一样也很伤心,老师希望捡到东西的人能理解丢东西的人的心情,赶快想办法把东西还给失主,要想做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孩子,就要诚实。在我的帮助下,她终于改掉了坏毛病,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
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
德育处
